1946年年初,在茫茫东北的原野上,一队队穿戴整齐的战士正在有序的朝向松花江方向进行撤退,就在不久之前他们刚刚收到消息股票实盘线上配资,要求部队继续撤退,一直撤到遥远的松花江北岸,这支部队就是东北民主联军。
此时东北民主联军的总司令林彪正心情郁闷,因为就在刚刚过去的一个月内,一向战无不胜的林彪却吃了败仗,无奈之下,他只能下令全线撤退,而这一仗不仅让东北民主联军元气大伤,还使得整个部队弹尽粮绝,一时间林彪几乎遭遇了军事生涯中最郁闷的阶段。
林彪
而对于林彪这一次的失败,外界更是议论纷纷,甚至连军队内部都在盛传“林总已经不会打仗了”这样的话,只不过林彪向来不屑于解释,既然这次的失败是事实,他也不想多做无谓的辩驳,一有时间,他更想钻研战术,以求在下次交战中一雪前耻。
那么,林彪究竟是如何被打败的?打败他的又是何人?被打败后,林彪又做出了怎样的反击呢?
林彪正在做战前部署
1945年日本投降后,随着苏军逐步撤出,东北这块我国最大的角地立即成了各方势力争夺的地段,尽管当时在马歇尔的国际调停下,毛主席与蒋介石已经达成了停战协议,但为了独占东北,蒋介石仍在会谈期间往东北大举增兵,导致东北地区一时间风云四起。
面对沈阳一带越来越多的国民党军队,毛主席当机立断给林彪发送了一封“十万火急”的电报,电报要求林彪立即前往东北主持相关的军事工作,由于林彪当时正准备去出任山东军区的总司令,所以毛主席的这封加急电报一时让他有些手足无措。
林彪指挥战斗
而且彼时的林彪身边并没有战斗部队,只有几名警卫员跟随他一同赶去山东,此时突然改去东北,林彪一点心理准备也没有,甚至连如何越过一路上国民党军设下的各种封锁线心里都没底,但即使如此,林彪还是接下了任务,因为他知道,毛主席不是一个朝令夕改的人,突然让他去东北,肯定是出了大事。
1945年10月中下旬,林彪在急行军近一个月后终于抵达了冀辽热军区司令部,然而,一路风尘仆仆赶过来的林彪还没来得及做出休整,战事就悄然而至,国民党第13军、52军在杜聿明的率领下已浩浩荡荡向山海关涌来,林彪只能立刻赶去前线指挥战斗。
杜聿明是黄埔一期的学员,与林彪同为校友,对于林彪这个“师弟”,杜聿明其实早有耳闻,也早有与其一较高低的心思,因此接到蒋介石的任命后,杜聿明不顾刚刚做完手术的身体就急匆匆奔赴东北,并向蒋介石保证“一定能够应付林彪这个小字辈的师弟”。
只是杜聿明并不知道,当时的林彪处境十分艰难,初到东北,林彪虽然已被任命为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但手上可以用来御敌的兵却没有多少,这主要是因为从山东军区抽调的6万余部队尚在路途中,杨国夫率领的山东7师、梁兴初率领的山东1师以及黄克诚率领的新四军3师均没有到位,林彪再会打仗也难做无米之炊。
杜聿明
除此之外,由于战事来的太快,林彪没有时间组织安排大功率电台,这使得战场信息难以做到同步传递,指挥起来也变得异常困难,但敌人已逼近,林彪也无法退缩,于是他当即指挥李运昌、曾克林带领新扩充的部队暂做抵挡,以拖延时间。
11月初,杨国夫及山东7师终于抵达山海关,一到目的地林彪就立即安排7师上阵迎敌,然而,经过长时间的舟车劳顿,此时7师已经十分疲惫,战斗状态骤降,再加上敌我双方武器装备差距悬殊,最终7师在顽强阻敌十昼夜后,还是败下阵来。
后续赶到的山东1师、新四军3师同样如此,由于长途劳顿,这些部队此时个个无精打采,但敌人的攻势并没有因我军的疲惫而稍有减弱,无奈之下,林彪只好急令山东1师分散兵力对敌13军89师进行突袭,并截断敌人的后路,逐一歼灭。
尽管当时我军并不在全盛状态,但林彪的战术却在对敌作战时发挥了很好的效用,由于突袭来的太快,第89师全面崩溃,如果按此势头继续下去的话,89师很有可能被全歼,然而,当时林彪身边没有通讯用的大功率电台,无法对各部队进行及时的命令下发,导致杜聿明的援军很快赶到,好不容易建立的优势瞬间荡然无存。
形势危急,林彪意识到不能再这么打下去了,于是他给毛主席发出了急电,请求撤退,由于时间紧迫,林彪没有等毛主席回电就下令各部队,务必赶在国民党军还没有来得及封闭缺口前分头撤向后方。
撤退中的部队
随着林彪的撤离,山海关、锦州随之被突破,杜聿明率部长驱直入,一时间国民党军意气风发,而此时毛主席与蒋介石的谈判也有了结果,在马歇尔的调停下,我党与蒋介石达成协议,双方约定暂停进攻,而正是这一纸协定,让林彪有了绝处逢生的机会。
和杜聿明初次交手的战斗规模虽不算大,但接连的失利却让部队的士气大跌,此战之后,外界的评价不尽相同,一些不明就里的人甚至还表示“林总已经不会打仗了”,但其实这些失败跟林彪的指挥没有太大的关系,只不过林彪向来对这种事不感兴趣,也不屑去解释什么,只是一门心思研究战术,争取下次交手一雪前耻,很快这个机会就来了。
仔细反思的林彪
1946年2月上旬,蒋介石不顾刚刚签署的“停战协定”,一意孤行的向东北地区增调了4个美械装备师,意在驱逐东北民主联军,为后续部队进行东北和沈阳创造有利条件,面对如此危局,林彪迅速做出反应,并派出山东1师和新四军3师7旅正面迎敌。
山东1师和新四军3师7旅可以说是老牌八路军了,山东1师的前身是红3军团,新四军3师7旅的前身是红4军,林彪对这两支部队的战斗力非常清楚,派他们迎敌林彪是有把握的,但在迎敌之前,这两支部队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蒋介石
通过对山东1师和新四军3师7旅日常的作战训练进行观察,林彪发现,1师和7旅虽然作战勇猛,但战术战法沿用的仍是很多年前的老办法,各级指挥官在指导训练时,方法也多陈旧老套,因此林彪在开战前特意给两支部队上了一节战术课,向他们传授自己研究多年而成的“一点两面”、“四快一慢”等战术。
林彪在军事上的天赋可谓是得天独厚,尤其是在战术的千变万化上更是无人能出其右,我军之中会打仗的将领也不少,但像林彪这样能将战场所见所闻整合成一套灵活多变的战术的将领却寥寥无几,经过林彪的临时培训,两支部队的作战力量有了巨大的提升。
1946年2月12日,1师与7旅按照林彪的部署分别进入秀水河子西北部与东南部,并对国民党军13军89师266团及265团一部形成了包围之势,当天晚上,林彪下达了进攻命令,一时间1师和7旅的战士倾巢而出,两支部队前后夹击向敌人围攻而来。
面对突然涌上来的部队,敌人迅速组织防御部队,并集中火力对我军进行反击,不过由于我军采取的是前后夹击之势,当敌人将火力对准1师的时候,7旅趁机在敌后撕开了一个突破口,然后与守敌展开白刃战、肉搏战,很快敌人就失去了战斗力。
12月14日,经过几十个小时的激战,敌人宣告覆没,此战我军收获颇丰,除了俘敌800余人以外,还缴获了各种炮30余门、轻重机枪100余挺、步枪800余支、汽车20余辆,极大的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而更重要的是,这一仗所使用的各种战术战法是国民党军前所未见的,他们从未想过战争还能这样打,在灵活多变的战术面前,国民党军此前所依仗的火力和兵力优势骤减股票实盘线上配资,只此一战,林彪就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在这样的战果中,外界的一切流言蜚语不攻自破。